来源:格隆汇
5月18日凌晨2点,鲍威尔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旗帜鲜明表决心:不降通胀不罢休,认为美国经济可以实现软着陆。而仅仅在4天之前,他曾指出在美联储加息以抑制通胀时,无法承诺经济将软着陆。

在5月初,美财长耶伦也曾表示,预计明年美国经济将实现稳健增长,伴随着美联储采取措施降低通胀,经济可能会软着陆。对于软着陆,美联储既需要技巧,也需要运气,但她仍相信这是一种可能的组合。
然而,市场对于软着陆持有相当怀疑的态度。如同去年的场景:鲍威尔和耶伦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“通胀是暂时的”,而市场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。
近期,3位前美联储官员,包括JeffreyLacker、CharlesPlosser以及WilliamDudley,均认为美联储加息动作太过迟缓,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很大。
WilliamDudley(2009-2018年任职纽约联储主席)一针见血:在本轮周期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,因为过去他们每次不得不推高失业率时,最后都以衰退告终。
真真假假,普通吃瓜群众雾里看花。
那么,美国经济在美联储如此激进的货币转向周期中,究竟能否实现软着陆?
宏观大逻辑先按下不表。我们可以从更微观的企业层面去观察。一个是线下消费最大的零售商巨头——沃尔玛,一个是线上消费最大的电商平台——亚马逊。
01、沃尔玛业绩大雷
5月17日,沃尔玛暴跌11.38%,创下1987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,蒸发市值超过3100亿元人民币。在昨日之前,沃尔玛今年股价还逆势上涨了3.23%,远远跑赢标普500以及众多科技巨头。
暴跌原因无他,一季度业绩糟糕,大幅低于市场预期。
一季度,沃尔玛营收1415.69亿美元,同比增长2.36%,而2020-2021年增速分别为6.72%、2.43%。而在疫情之前的5年内(2016/1-2020/1)营收年复合增速为2.1%。可见,疫情后美国政府的各种发现金刺激行为,对美整体消费有不错的拉动作用,从沃尔玛财报中能看出一些端倪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,沃尔玛在线销售收入对同店销售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,过去两年中增幅高达87%。但一季度仅同比增长1%,而去年同期高达37%。
一季度,净利润为20.54亿美元,同比大幅下滑24.76%,较2020年同期下滑48.5%。利润表现非常糟糕,远低于市场预期的40.85亿美元。另外,沃尔玛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4.53%、1.49%,较2021年同期分别下滑0.8%、0.54%。
沃尔玛盈利水平大幅下滑,主要逻辑源于成本的快速攀升,包括燃料价格的大幅上涨、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激进的库存水平。
过去很多年,沃尔玛都是蝉联美国第一大进口商。销售的商品大多都来源于海外,其中中国商品至少占26%以上(具体数据未披露,2019年瑞银MichaelLasser分析师研报)。这意味着全球供应链紊乱以及能源价格的上涨,会对沃尔玛的利润造成严峻挑战。
另外,沃尔玛激进的库存也侵蚀了利润表现。据财报,存货为612.29亿美元,较2021年同期大幅增长32%。而过往10年均在450亿美元左右。而去年下半年开始,沃尔玛库存就异常增加了,到年末已高达565亿美元。
沃尔玛在担心什么?害怕什么?
在我看来,应该是害怕接下来更大规模的商品涨价(通胀继续上升)以及商品短缺。这也意味着在沃尔玛看来,全球大通胀回归正常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沃尔玛经营制胜法宝是“低价”。尽管在高通胀的大背景下,仍然要维持比竞争者更低的价格,会比过去的经营更为严峻。除了一大批商品涨价转移给消费者外,一部分还要转移给供应商,当然自己也要承担一部分,当然利润就会被侵蚀。
面对未来,沃尔玛也比较悲观,全面下调业绩指引预期。营收收入下调至增长1%,低于此前的3%,全年EPS指引下调至-1%,而此前展望为“增长5%-6%”。
02、亚马逊滑铁卢
4月28日,亚马逊公布一季度成绩单。29日,股价大幅暴跌14%,并在随后8个交易日再度大跌逾15%。从去年高点至今,亚马逊累计下跌逾37%,市值蒸发7000亿美元。
据财报,亚马逊一季度营收1164.44亿美元,同比仅增长7.3%,而去年同期增速为44%。这是自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的最低季度增长率,过去20年营收增速基本处于20%-40%的水平。净利润录得亏损38.44亿美元(对Rivian的投资录得76亿美元亏损),创下2015年以来的首次财季亏损,而去年同期为盈利81亿美元。
一季度毛利率为42.89%,比较稳定,较去年同期增长0.39%。净利率为-3.3%,同比下滑10.8%,环比下滑13.7%。
亚马逊作为线上电商巨头,遭遇了巨大的成本压力,包括外部和内部。其中,外部驱动成本主要来源于持续的通胀压力,空运海运费率一直比去年下半年高。诸如,相较于疫情之前,海外运输集装箱的成本增加超过100%。另外与去年相对,燃料成本大约上涨150%。叠加内部工资逐年上涨,一季度多增加了大约20亿美元的成本。
面对持续增加的成本压力,亚马逊也开始部分转嫁给平台卖家以及消费者。针对消费者,公司4年来首次将美国Prime会员(类似京东Plus、淘宝88会员)的价格从119美元提升至139美元,涨幅为10%。
针对卖家,亚马逊于4月14日正式发布公告:计划向使用亚马逊物流服务FBA的第三方卖家收取约5%的燃油和通货膨胀附加费,将适用于所有产品类型,如非服装、服装、危险品、小件和轻型物品等,于4月28日正式生效。打个比方,之前运输一个快递成本是5美元,未来将提升至5.25美元,单个包裹涨价25美分。
这是亚马逊第一次收取附加费。据数据统计,2021年亚马逊的200多万卖家中,约90%使用了FBA。
另外,跟沃尔玛相似,亚马逊同样激进的加大存货。一季度末,存货规模高达349.87亿美元,同比大增46.7%。其实,从去年开始,亚马逊就有所动作,到年末达到326.4亿美元,同比大增37%,远超过去年份的正常增长水平。
那么,亚马逊又在担心?害怕什么?
此外,亚马逊的自由现金流也在不断恶化。FCF(减去过去12个月的融资租赁本金偿还和融资义务)已从2021年Q1的149亿美元逆转至2022年Q1的-293亿美元。
对于未来,亚马逊的业绩指引也比较邋遢——第二季度净销售额将在1160亿美元至1210亿美元之间,同比增长3%到7%,不及预期的1255.5亿美元。此外,运营利润将在-10亿美元到30亿美元之间,相比之下2021财年同期的运营利润为77亿美元。
对于业绩大幅放缓,与Meta、谷歌一样,亚马逊归因于宏观经济状况和俄乌冲突。前者包括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、更高的燃料和劳动力成本、全球供应链混乱和持续的大流行。这跟沃尔玛面临的境况几乎一模一样。
综合来看,线下、线上零售巨头Q1业绩放缓,甚至是大幅变脸,与美国经济一季度的表现如出一辙——GDP年化率下滑1.4%,相较于2021年Q4的6.9%大幅骤降,放缓乃至衰退的迹象非常明显。
03、怎么看?
除了沃尔玛、亚马逊,美国很多科技股巨头的业绩也都出现了滑铁卢,包括奈飞、Facebook。相对比较好的,只有苹果一季度增长强劲,但对于未来季度的业绩指引同样不乐观。
这些都是美国各大细分行业领域的超级巨头,它们业绩的经营状况以及指引,比较清楚的传达出一个信号:美国宏观经济会持续恶化。
直接从宏观角度看美国经济,同样悲观。
2021年,美国经济同比增长5.7%,看似很高,但其实是基于2020年负增长3.4%来的。2020-2021年,两年平均增速仅为1%,远低于疫情之前的年均水平。并且,这还是建立在非常激进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基础之上的。